精彩瞬间

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亚洲教育论坛副秘书长陆波发表《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12.jpg

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亚洲教育论坛副秘书长陆波发表《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大家下午好,主题演讲有6位嘉宾,大家停下来就会发现每一家的做法都不一样,因为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乡村人才振兴也是不简单的事情。我们机构成立不久,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探索,探索的同时我们也在进行一些思考,今天就和各位汇报一下。

  我分三部分进行汇报:

  我们的机构叫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我们是2019年1月在西安注册成立的,我们三位创始人是企业家王石先生、冯仑先生,以及著名经济学家海闻教授,还有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教授是荣誉主席。除了刚才说的三位主要创始人,我们又联合了国内100位知名的企业家、学者、专家、精英人士成为了我们的联合创始人,在座的杨团老师也是我们联合创始人之一。我们的理念是让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都把他们的关注点,把他们的智慧,把他们的时间都奉献给乡村振兴事业,这个事业就一定是有希望有前途的。

  这是我们基金会的愿景、宗旨和团队文化。这是我们基金会成立四年的基本数据以及做的一些努力,我就不逐一的念了。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基金会的项目,特别是项目逻辑,刚才讲到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和国家目前最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之一,我们政府对乡村振兴重视的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这篇大文章,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社会组织,我们怎么样入手呢?我们怎么样有效推动呢?我们就在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里面选了一个。我们没有选5个也没有选3个只选了1个,就是今天会议的主题“人才振兴”。人才振兴里边又把在乡村的人,从上往下数第三行,我们又把在乡村的人和有可能和乡村产生连接的人,按照不同的年龄、身份、职业做了细分。

  比如说现在已经覆盖的少体校学生、在校大学生、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新农人、专家制定者,还有已经进入基金会的视野还没有来得及立项的,比如说退伍军人,新乡贤、留守妇女,不同的人群我们都设计了精准的项目,他们说四梁八柱,柱子就是我们的项目。每个细分人群都至少有一个项目精准对应,每个项目又覆盖了不只是一个细分人群。最终我们是希望所有的乡村里边的各类人都有项目精准覆盖,使他能从人变为人才。下边地基就是乡村发展基金会、研究院,以及背后的学院、研究院、基金会、企业,我们有丰厚的资源,就像房子的地基,有了地基就能保证梁和柱比较的结实,这是我们的一个项目的逻辑框架图。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陆续推出了十个公益项目,我今天只介绍其中三个,这个就是我们的旗舰项目,由我们基金会出资,在延安大学的框架下,我们新成立的一个二级学院叫做“乡村发展研究院”,大家有机会去延安可以看到延安大学新校区很宏伟也很气势,这栋楼给我们到我们研究院,公办大学框架,公办大学配老师,我们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从全国和全世界选派优秀的老师,目前招的是硕士研究生,还有开展智库的研究,还开展在职培训。

  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老师是乡村发展研究院首任院长,是2019年9月15日揭牌成立,2020年开始招生,这是他们这几年做的研究和发表的论文,以及培养的学生。

  第二个项目是我们退出的嘉种计划,这是我们自己研发,自己注册,自己执行的针对乡村一线村镇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前面各位也介绍了不少类似的培训,我们培训和他们的培训有什么不同呢?有几点不同。我们的培训不仅仅是找专家学者来上理论课,我们更多的是找真正杨老师这样做过乡村项目的专家学者,第一阶段是先来乡村,像今天这样上课。第二阶段是请村里的干部,当然是在导师团的组织下去外地,走出他的乡村,走出他的县,去全国先进的乡村振兴的地方观摩。观摩后第三个阶段,他带着学到的理念,看到的实景回到乡村搞建设和产业,我们专家学者再回到乡村进行指导和帮扶,这是周期很长的培训,是三个阶段的培训。我们的干部既是学员又是领军人物,又是责任人,又是真正的真抓实干的实践者,扮演着多重角色。现在在甘肃渭源做的第一期,去年10月份启动,现在做到第三阶段。今年又在内蒙古做第二个嘉种计划,接下来还会以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绑缚县为主要目标,以县域为单位逐县进行开展。这里的难度在于每个县的内容不一样,让村干部实践的内容也不一样,不是一本教科书一个PPT 160个县讲,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因需定制的。这是去年渭源县10月15日开营仪式的实景。

  第一期项目刚刚开展起来,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就有这么多黑体字的单位希望主动跟我们合作,跟我们一起承办,我们在里面精挑细选开展了第二期、第三期的嘉种计划。现在是在山西和甘肃两个省,两个省就有34个重点帮扶县,说实话我们自己也做不过来,希望有能力有意愿的基金会可以和我们一起做。

  第三个项目,明日地平线大讲堂。起初有这么多的联合创始人,有这么多的明星大腕的资源,我们当时有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希望可以让明星大碗可以到现场讲课。我们去了三个学校,高敏女士是第一个演讲的讲者,她的题目是“做自己的冠军”,效果非常好,我们就做了第二场第三次,2020疫情就来了,我们精心做的一系列线下项目就暂停,我们当时灵机一动就想能不能线下转到线上,疫情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疫情停了在回到线下发挥我们的优势,结果疫情一直到今天,结果你猜我们做了多少讲?疫情没停我们也没有停,向大家汇报我们已经做了106讲。这个数据是10月28日,但是今天已经是106了。我们是跟搜狐视频合作,在他的平台上做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乡村振兴领域持续时间最长、直播期数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公益直播项目之一。第一疫是在疫情当前,我们各个方面缓和疫情的情绪,后来发现这不是我们的专场,所以后面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乡村分享案例。最新的一季是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在座如果有做得好的企业,我也欢迎大家来分享,杨竣总是第六季第2讲,王红梅总是最新一季的主讲人,疫情不停我们线上讲座不停,疫情停了我们还不停,我们会一直讲下去。

  我们团队项目经理换了两三任,现在负责人是我们的傅敏总监。讲座完了之后,我们差不多一讲能有50、60万热度,换算成人数大概10几万,这是直播一次,事后二次传播就没算,讲完以后不算完,还要把每一季的讲座编辑成书出版发行,现在已经出版了两本了,这是两季相关的数据,这是高敏女士第一讲大讲堂的照片,这是在延安大学。

  在这个基础上,你说项目四也可以,你说项目三的姊妹篇也可以,我们衍生出一个子项目,刚才的平日地平线大讲堂是线上版,针对所有大众的,没有任何门槛,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下线,这是进入高校,而且是带学分的,大学生如果不带学分听着玩是不行,杨树老师做了很大的努力,让乡村振兴课程进到大学的课堂,而且我们争取到了他们的学分。最初是延安大学第一所响应,第二所是黄河科技学院是中国最大的民办高校,今年开始我们和一个教育公司合作,今年第一学期就有44所高校正在尝试我们的乡村振兴的系列课程,这已经是第五学期,我们自己摸索四个学期,第五学期我们要借助外力,一下子就有44所高校,这是我们做的探索和努力。

  刚才我讲了有十个项目,其他的项目我就不展开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发挥我们的跨界优势,发挥我们的智力资源,我们做了更多的政策倡导、知识普及、宣传倡导,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包括这次承办乡村人才振兴分论坛,也是我们在倡导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我们做了这些项目之后,我们有一些思考。我们要准确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基金会财力相对强一点,但是在乡村振兴大文章里面那点钱微不足道,所以一定要特别客观的评价自己,一定要知道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基金会一开始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选了一个切入口,我们先进去,先做起来。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刚才杨老师、陈老师都谈到了,社会组织在发挥村民积极性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我们有社会敏感性,我们有亲近感,向陈老师从小自己就是小农人,你走到乡村里面,你跟他们拉家常也好,探讨业务也好,你说的都是内行话,他有亲切感,是不一样的。跟政府,跟企业交流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存量,也要重视增量。什么意思呢?说起乡村培养,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把乡村人培养一下,培训一下,加强一下,这是对的,但是是不够的。因为乡村里面的人,一个开玩笑的话说“613899”部队,老的老,小的小,培训他们,培养他们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是不足够的。我们一定要让城里边的人关注乡村,一定要让原本没有把乡村作为就业方向的年轻人,让他们中的一部分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尝试着来到乡村创业,这才有可能把我们乡村振兴的这篇大文章做好。否则如果只是在存量上做文章,这篇文章是写不好的。

  我们基金会最大声量的就是让城里人关注乡村,你在本行业是优秀人物,你在乡村领域未必,但是让你关注,让你投身,这样你会给乡村带来新的理念,新的资金,新的模式,新的资源。

  苦练内功,打造核心能力,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我们的社会组织,我们的基金会因为自身规模比较小,我们有时候跟企业比,我们有时跟国外优秀基金会比,总觉得我们人微言轻,我们能做的事不够多。我觉得正视到差距很有必要,但是我们小就做小的事,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不要贪大求全,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和第一条相呼应,你行就做,不要求强,也不要把饼摊太大,这是我们自身的思考和心得。

  去年亚洲教育论坛的年会受邀我来主持另外一场分论坛,在主持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别的分论坛都在关注什么内容,后来我跟他们执行秘书长刘会长交流,我说“亚洲教育论坛这么好的平台,去年为止办了18届,每届差不多有10个分论坛,还没有一个分论坛是关注乡村的。不管是乡村教育还是乡村人才,这是一个挺大的遗憾。我们这么好的平台,要跟国家的政策,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我来承办一场乡村人才振兴分论坛,把我们全国不同地方的五湖四海的田间地头的公益机构团结起来,组合起来做一场论坛。”后来做的过程中发现,社会组织也好,基金会也好,只是多元主体中的一支,光靠社会组织,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做不成大文章,一定要整合企业、媒体、高校、研究机构、大学生,当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如果我们多元主体都发挥了作用,那乡村人才振兴才可以做起来。基于这个理念,我们一会儿就会有一个项目的发布。

  首先,我的想法,我的初衷是要构建一个平台,每个基金会都有自己的资源,没有资源不会成立基金会,只是资源点不一样,或者有人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资源,没有意识到,但是一定是有的,要形成集群效应,我们做这样的论坛,成立这样的网络目标是什么呢?集体亮相、联合发声,协同行动,合作共进。我们要共建、共治、共享,只有这样原本单打独斗的局面,原本人微言轻的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改变。我们乡村人才振兴才会得到社会各界更大的关注,这样我们就可以早日把我们的乡村人才宏伟战略推进。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到此结束。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