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
  ┝ 日 程
  ┝ 会 议
    ┝ 博鳌亚洲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开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2005 部长大会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小型高校发展战略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高中国际教育与双语教学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闭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图片库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黄海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促进跨国文化交流——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国际会议隆重召开(序)

传承中国文化传统、促进跨国文化交流

热烈祝贺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国际会议隆重召开

黄海峰1 林美珍2 罗之冰3 Peter King4

1,2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国际会议秘书长

3,4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国际会议副秘书长

Keeping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Enhancing Cross-Culture Exchanges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the Education Forum for Asia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in a Global Economy in Beijing

Huang Haifeng1  Lin Meizhen2  Luo Zhibing3  Peter King4

1,2  Secretary General, the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in a Global Economy

3.4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the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in a Global Economy

 

回顾历史,人类追求和平的良好愿望始终没有能够阻止上万次的战争,人类社会有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向国际化转型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如何尊重差异、保护文化、建立对话、获得多赢,如何学会在国内外事务中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如何保证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合而不同”的多元化和谐社会,总之,如何管理好全人类的唯一家园将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今天云集北京,试图以跨国文化管理的方式探讨治理人类社会的问题,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1)人类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相遇论”;(2)经济转型中的文化力学说;(3)新型“国际发展观”;(4)新型“中国发展观”。

一、文化相遇论

跨国文化管理提倡和谐与进取的共存,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促进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核心体现了文化相遇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文化相遇期,代表着中国社会演进中从开放-关闭-再开放的不同转型阶段

第一次文化相遇以585年前(公元1420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古典国际观。当时,华夏文化传播到亚洲、澳洲、美洲各国,比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整整早72年。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跨国经济文化交流。随后,利玛窦前来中国宣传基督教。这一阶段的东西方文化相遇,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所取得的成就显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高度发达。

第二次文化相遇以1840年鸦片年战争的爆发为标志。中华民族面临的现实危机迫使国人开始重新看待外部世界,重新审视文化观念。这一阶段中国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域外情形的漠视态度,表现出探索外部世界的强烈兴趣,改变了对西洋物质文明的蔑视态度,盛赞西洋物质文明和科技进步。这一阶段的文化相遇,打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大门,是中华民族思维观念上的又一次深刻变化,其意义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第三次文化相遇以邓小平推行的对外开放系列政策为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的现代国际观。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占世界总量的1/3,而194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1%,这充分说明中国在近130年的发展中,由于“闭关守国”政策等原因,已经被边缘化了。1978年,由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华民族又迎来一个繁荣兴旺的盛世,一个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然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成为势不可挡的热潮,跨国文化管理日益成为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前提,跨国文化管理成为新世纪文化融合与成功运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文化相遇,说明了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成为人类治理社会的方法之一,成为了中国和亚洲各国走向世界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中华民族三次重要的文化相遇,每一次文化相遇,都迎来新一轮的思维革命,每次变革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跨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主动出击、近代的被动挨打,最终演化至现代的互动双赢模式。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提倡创新和进取;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提倡自律和中庸。欧洲华人学会会长关愚谦先生认为西方人求真,东方人求善,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形成美。

二、经济转型中的文化力学说

科技力、经济力与文化力是经济转型的三大动力。科技力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支撑环境下,企业通过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活动所反映出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与经济结合度,以及科技潜力等水平。科技力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存量,又包括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经济力是指一定社会在生产的物质条件方面,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变换和消费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力量,它包括物质生产能力、消费能力、经济实力、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 发展水平等。文化力是指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协同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中转化而来的力量。多数学者将文化力划分为精神文化力、传统文化力、知识文化力、人才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文艺文化力、信息文化力等。

科技力和经济力作为“硬件”,而文化力作为“软件”,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科技力与经济力为文化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文化力为科技力和经济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科技力和经济力可以走向文化力,文化力反过来对科技力和经济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转化为经济力。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个阶段1980年以来,世界优秀公司率先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并在21世纪迎来了“文化制胜”时代。文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高级阶段,涉及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意味着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和心灵交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文化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新型的“国际发展观”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人类在管理社会中面临着三大挑战:国家统一性和民族多样化;市场机制中的竞争原则与社会管理中的民主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面对这样的挑战,人们也逐渐树立起新型的发展观:第一,21世纪作为各国相互依存的世纪,国际关系不可能通过战争得以根本解决,“和平、发展和合作”成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环境、经济、资源问题牵涉了各国的共同利益,多边合作机制将成为化解两国争端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二,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发展与继承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继承的问题;改变人类社会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原有的资源开采、消费方式,在全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第三,解决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问题的最优途径之一,就是重视跨国文化管理。跨国文化管理中的 “新型国际发展观”在中外企业通过密切合作避免经济摩擦的众多案例中得以充分体现。此外,新型“国际发展观”对中国而言,需特别关注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廉价劳动力不再是中国的唯一资源。中国还必须重视经济文化发展等要素,比如效益观点、市场原则、培训体系将成为新型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重视跨国文化培训、人才的跨国文化综合素质将成为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标志。

四、新型的“中国发展观”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外企在中国累积投资6000亿美元,仅2005年前8个月投资额就达380亿美元,25万家外企在华开展业务,他们与中国企业一道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成为资金提供方、资源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以及分销商。中国经济向国际化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在一个巨大但相对贫穷的国家,既能保持廉价的劳动成本,又能参与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第二,在全球经济停滞不前的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引擎参照系;第三,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通过实施市场经济制度而赢得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因拥有中国市场所提供的巨大商机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形成多赢的局面。

但是,目前西方国家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呢?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在2005年10月南沙召开的“中欧文化论坛”中总结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三种论调:第一,危险论:认为要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二,合作论:认为中国是利益伙伴,而不是对手;第三,观察论:认为虽然中国发展态势良好,但需拭目以待。其实,中国政府提倡社会和谐发展就是对以上三种论调的最好回答。此外,我们应该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观,即中国的经济发展威胁到外国企业的就业。事实上,由中国制造出口的产品,中国实际上仅获得了10%的原材料和人力收入,而国外企业才是真正的获益者。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西方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与中国的合作,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跨国文化管理是促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跨国文化管理中不仅要提倡一种新型“国际发展观”,而且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新型“中国发展观”。实际上,跨国文化管理体现了国际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对话、多赢。对于中国而言,只有促进经济发展、提倡文化交流和重视科技教育,才能真正在国际竞争中立足,中国才可以走向世界;也只有在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了解、学习、借鉴他国的文化特点,才能实现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跨国文化管理中的 “中国发展观”体现在许多国家学习中文的发展趋势之中。据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00个国家的2300多所学校教授中文,学生的总人数超过3000万。汉语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的第二大语言,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的第二大语言。2004年,全球参加HSK(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报名人数达21804人,中国初步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预计在未来4年内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2005年5月由参议员Joseph Lieberman 和Lamar Alexander 提出的一项“中美文化交流法案”(US-China Cultural Engagement Act)称在未来5年,将提供13亿美元支持美国的中文课程,加强文化、教育和商业方面与中国的交流。2005年9月23号德国《时代周报》经济版专栏观点认为“世界正在中国化”。对中国而言,我们应该在跨国文化管理中采取以下四项措施,即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西方的文化传统、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树立新型的文化开放观。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树立“国际发展观”和“中国发展观”,重视文化力的作用,将进一步成为学术沟通中的心灵之约,充满互动和创新,成为友谊交流中的情感之旅,充满温馨和感动;成为精神交融中的文化之行,饱含知识和发现。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国际化的步伐越迈越大,不同国家之间呼唤沟通合作,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回眸先贤,凝视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中国必将以积极的态度促进跨国文化交流。

最后,请允许我们代表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真诚地感谢来自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感谢所有支持会议的领导。这次由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国内外近20多个教育机构共同举办中国首届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国际会议将是国际跨国文化成功交流的又一个里程碑。

预祝全体参会嘉宾在美丽的金秋时节,在中国的北京,快乐和健康!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