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
  ┝ 日 程
  ┝ 会 议
    ┝ 博鳌亚洲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开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2005 部长大会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小型高校发展战略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高中国际教育与双语教学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闭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图片库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萨洛丽: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其应用

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其应用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

 

萨洛丽

芬兰大学教授原欧洲跨文化教育与培训协会主席

By Liisa Salo-Lee

Former President,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 (SIETAR Europa);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Jyvaskyla, Finland

 

Summary:

The paper will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ome real appl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a very thorny problem,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that are engaged in the cross-cultural respect. However, a lot of this kind of researches shows that cross-cultural ability is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ransnational experience. Does cross-cultural ability can be learnt through training? Some respects can be trained, but some respects can't be taught, just as one psychologist pointed out. The paper will introduce some mode of France culture to everybody.

 

谢谢主席先生。我是生长在北欧,我的演讲将集中讨论国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一些实际的应用。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现在有8个博士生在做相关的研究,比如说就移民方面的跨文化。他们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是对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来测试他们的跨文化能力,同时也对相关的培训者提出同样的问题。我想在此从概念性上解释一下跨文化的问题。但是,许多这种研究是基于跨国经验上的累计的,跨文化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培训来学会的吗?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有些方面是可以培训的,可是有些方面是不能教会的。对于那些可以在别的领域发现的这方面的研究成绩,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些法文化的模式。

  这是丹尼尔九十年代的模式,是树型的模式,他特别强调要监督这样模式的效率,我们应该把员工送往国外,并且让他们返回国内工作,这叫做人才回流。在这种模式中,他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跨国人才的专业能力。到今天,这种模式仍然有效,在这其中互动的因素很重要。

  员工的动力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有像刚才一个例子说的一样,从交流学的角度来讲,把这两门学科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人的跨国模式,这就是第一种模式。我把他放在这里是因为他讲到了链条的作用。在西方,比较强调的一点就是个人的自我表现,我想问的是,当来探讨西方员工去别国工作的时候才来研究西方的模式,这样恰当吗?我的一个学生问我,这些员工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当我们要运用这些跨国管理能力的时候,他们会告诉我们实际的情况。例如中国人都用礼貌的用语来告诉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很注重实用。

  在九十年代中叶的时候,中国人开始重视概念式的研究,在芬兰也是一样。在我们的交流技巧里,我们喜欢保持沉默。但是,有许多的研究者在八十年代做出的研究发现,他们用安格鲁.撒克斯的话来说就是“为什么芬兰人也喜欢保持沉默”?所以我们接受了这种观点,这并不是这种模式的问题。

  另外有一些新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对一个申请去外交部工作的人员,他们在看他的资历的时候,他们会看他是否有相关的外交经验,当然他们有很多的人员可以挑选。在跨国文化沟通的概念下,我们看看文化对于这种挑选的过程是如何做出影响的,我们也可以看看行为对文化,不仅是技巧,对挑选过程的影响。

  通过观察行为来判断他的绩效,然后我们也有其他的模式,我的同事,也就是德国人,他们定义为技巧。缺乏跨文化技巧或者说跨文化技巧不足,对于实施所有的国际任务是相通的,他们都融合为一件事情,有的在整个过程中人们发展起来的情感体验也是其中之一的考虑因素。不仅对于人们到海外去工作,或者是说从国外到中国来工作,有许多的模式他们是根据这种跨文化的背景下建立的,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资源。不同基础下的模式对于跨文化的管理起的作用,被认为是跨文化管理的精髓,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资源。

  最重要的是对话,早上人们谈到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自我学习能力,这都是跨文化管理方面技巧很重要的因素。现在,是我们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学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我们要利用我们的关系网相互的学习,检验我们对话能力,这样跨文化技能就在这种过程中逐渐的形成。我的大学有一篇很好的论文,是莱西德教授的一篇,讲的是对话型的领导者在多文化的环境下,其所累计的经验是会得到回报的。国际领导者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跨文化的领导能力,我们相互的分享知识是可能的,那就是跨文化领导的主要任务。

  我谈谈中国的情况。有一本书叫《领导力的力量》,上面讲到各种理论和各种情况应该结合东西方的观念一起来互相的学习。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