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
  ┝ 日 程
  ┝ 会 议
    ┝ 博鳌亚洲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开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2005 部长大会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小型高校发展战略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高中国际教育与双语教学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闭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图片库
 
   科普与创新教育论坛
 
钟荣祖:树立科学的创造教育的目标观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到亚洲教育北京论坛,感谢组委会的先生给我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和大家就创新教育的一些问题交换看法、交流观点。我发言的题目是树立科学的创造教育的目标观,我们知道99年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个决定中,特别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我觉得这个命题不是简单的命题,它表达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导向,我我常常拿这个观点和中小学的校长、老师们做一些交流,我问他们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什么,但是很多回答不出来,我觉得大家在对创新教育在素质角隅种的重要性认识上还有不太到位的地方,这里我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可能有不恰当的得到请各位专家指导。
    我谈两个问题,一个,就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个观点谈一些个人理解,从三方面简单提一下。从综合国力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素质教育的实施三个方面简单谈一下。
    我们知道著名的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有一句话:美国高水平的生活完全是发明所赐,也就是说它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是建基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基础上的,委内瑞拉的前国务部长、分管教育的,马查到曾经多过北京,在他的书《成为智者的权利》中谈到,一个国家达到强国的水平是因为在那里工作的大批男女公民都举行创造力,我们可以根据有创造能力的人占整个国家人口比例,衡量出这个国家的进步程度。我想这个部长他谈到一个国家进步的程度,不是根据GDP,也不是根据其他布置方面的东西,他是用有创造力的人口比例衡量这个国家的进步程度,我想这两位著名的专家谈的观点,揭示了当今社会什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开发、形成,最后表现为人才的形成、人才的竞争。
    应该说我们国家在人才的竞争方面还是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高级人才大量退休,到2000年,我们国家42%正副教授、50%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农艺师等退休,目前100多万高级专业人才中,35%岁以下的仅占11%,自1978年至今,我国共有30.8万人分别在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其中已回国服务有10.1万,20多万滞留在外,滞留率67%,其中在美、日、澳、加和欧。
    从更高层次科学人才来谈,我们看上一个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分布情况,应该说主要都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美国占到37.57%,在亚洲获奖人数比较少,其中日本最多,8人,印度也有4位,中国仅仅一人。项目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和平奖,也反映出这些国家在科学上、技术方面还是需要提升。华裔获奖者也非常多,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就不再一一说明了。
    因此人才的培养关键还是要靠创造力的开发,我们认为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创造性,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开发也有技术方面和科技方面发展的背景,也就是现在电脑或者信息化,使很多劳动都由电脑替代,给人留下的空间就是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过去有一个学者对未来的职业做过一个预测,主要是创造性的劳动,包括科学和艺术,组织管理、社会咨询、高级的专业技术服务、还有闲暇时间安排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创造性的培养和开发在未来人才早就和职业的选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观点。创造力的培养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
    第二,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道路怎么走、简单模仿西方还是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里我引用了90年代美国一位学者杜宁,在《多少算够》这本书中,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情况做了一个分析,他把人群分了三类,消费者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和穷人,他们的饮食、交通、用品等等做了一个分析,他要说明什么问题呢?拿甘地曾经对一位英国的记者所谈的一个问题,当时记者说你打算用多长时间使印度达到英国人的生活质量、水平?甘地说,好像这是不太现实的,如果地球上的人都像英国人那样生活,一个地球不够,需要22个地球,因为发展是需要资源的,如果说所有发展国家都像发达国家这样去发展,完全是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肯定是不能够实现的。因此怎么办?只有创新、寻找自己的发展途径。所以我们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增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
    这里给大家看两个小照片。我想从个人的例子也能反映出这个道理,这是在90年代的时候,北京的一位职高学生,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当时他可能学电脑,老师让他们回去买一个键盘回去练习打字,那时候买不起电脑,但是由于家庭条件他买不起键盘,于是他自己想办法做一个键盘。开始拿一张硬指画上键盘练,没有什么感觉,于是他就找了一块比较硬的木板,用一些洞泡软之后用铁丝穿上去做成了这样简单的键盘。这个算不上什么创造发明,但是也是一种内创造。他为什么有这种创造呢?他是在困境中要寻找出路而生发的创造。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总自己的道路,由于资源限制,他必须自己想办法。
    这是一个无臂奇人,没有胳膊,他也要生存,于是他用嘴含着毛笔写字,下面是他写的字,非常好、非常专业。
    我想用这两个图片说明这个道理,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必须寻找一种创新之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第三,我想从我们国家适应国际竞争的潮流、早就大批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我想抓住创新精神培养作为重点是非常有道理的。应该说从人才观的演变来说,人才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但变化,应该说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所传下来的人物、英雄他们都有创造,比如伏羲氏所以被传下来是因为有创造发明,但是后来不变化,认为天父是神授的或者上帝给的,再后来又智力测验,高智商的聪明,后来发现有特殊才能的是一种人才,再往后发现成才有很多的因素,到了当今认为人才最主要的是创造性,这是一个历史的圆圈,从开始回到起点,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本质。所以我们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培养本质特征、本质的要素。这是我谈的第一个观点。
    下面交流第二个想法关于创造教育。既然我们要实行创造教育,大家常常有这样的概念,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创造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如西方,是不是这样?如何理解这种创造性?我们怎么培养创造性?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今天我想交流的就是我们培养创造性上要把握好一些矛盾、关系、分寸。从几个方面谈。
    一,目标要分级,重视创造的基础素质,我们培养的创造性应该有所区别,不能一样。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更注意培养创造的基础,因为我们现在在中小学,我们搞课改,在这个过程中从小学我们开始搞研究型学习,我们原来在大学才写论文,把这个下移,小学、中学是否适合呢?也不是完全不适合,但是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觉得主要由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通过提问、质疑、思考这样的基础实现创造性教育、创造性的培养,这是我的观点,我们到了大学再做比较大的课题。
    这是苏联的教学家,他在教孩子观察,他的语文课1/3在室外教学习观察。这就是一种创造的教育,不一定非搞一个课题。
    还有我们的大脑,分左脑、右脑,这也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
    二,目标要分类,因人而异设目标,我们的教育目标特别强调从国家政府来制订,教育即生长,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创造性培养目标时不能一刀切,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过去我们有一种观点,比较淘气的学生创造性比较高,是不是呢?过去我们听话的孩子,现在喜欢淘气的,一个学生本身有差异,二,创造本身也有差异,科学的创造和艺术的创造本身就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能拿一个模式要求所有的孩子。
    三,目标要辩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经审核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要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因此我们要把社会化和创造性两个目标很好地兼顾起来,使二者之间有一个张力。爱因斯坦也说过,学校的目标把培养有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培养这样的人,不过他们应该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培养个性和创造性就是为自己这样一个目的。
    四,目标要综合,这里综合主要是文化上的综合,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或者中国文化有很大差异,在座各位都是专家,我想不用解释了。创造性的也是一个文化的产物,因此西方的创造性和中国的创造性是绝不一样的,我们也常常说,老拿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说事,其实并不尽然,在15世纪前我们的创造性一直很高,也是科学的中心,并不能够因此而否定我们那些东西。所以要求我们在创造性的培养上如何吸取中国文化的优势和西方文化优势,尽可能统一起来。在这里也比较难。
    我们看一下调查研究,对沈阳66名大学生和128名中学生用陶兰斯的创造动机调查实验,发现中国学生的好奇心、内在动机水平、适度批判性都低于美国,这很符合我们的现实,尤其我们内在动机水平很低;美国学生的求知欲、坚韧性、拓展延伸能力低于中国,过分追求确切性、不容忍模糊。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把西方的创造性和东方的创造性找到合适的途径统一起来,在我们的教育中实现,这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因此我认为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可以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创造策略上、创造过程上、创造关系上和创造的结果上。所以我想我们在实施创造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把握好分寸、尺度。我的汇报到此,谢谢各位。
    我在去年底出了一本书《外国人才研究史》,大家有兴趣可以和我交流。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