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欧亚经济论坛暨欧亚教育合作会议
会议实录
图文报道
会议背景
组织结构
媒体支持
邀请函
会议日程
拟邀请嘉宾
会务信息
会议花絮
 
   图文报道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程光旭先生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程光旭先生发言
 
    我的题目是:“发挥地域和学科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以介绍。
 
    一、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科和地域优势
 
    1.学校的基本概况
 
    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多人,其中本科生17424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2700余人,另外我们还有MBA、EMBA、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学生约5000人。我们知道,大学的图书馆是教育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我们学校目前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图书馆,图书馆现有印刷型图书文献403万余册,期刊、全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数据库。西安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西北地区中心、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
 
    2.学科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有19个学院,3个直属的附属医院。形成了以理学、工学,经济、管理、人文、社会学、哲学、法学、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70多个本科专业授予学士学位,有完整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育体系。
 
    历史上,西安交大一直以工程学科为优势学科。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学校在保持工科优势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结合。尤其是近几十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政策管理,经济金融、文学、法学、社会学和艺术类等专业发展很快。
 
    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形成了重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机械设计创新竞赛等,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取得了好成绩。尤其是我们机器人大学生队连续获得“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
 
    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累计达23余万人,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医学家、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等各类优秀人才。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校教授。许多毕业生都被英特尔、GE、IBM、宝洁、西门子、美国应用材料、爱默生、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等世界知名500强企业聘用。
 
    3.地域优势
 
    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历史上的13朝古都(历时1100多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西安也是中国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交大拥有艺术博物馆,收藏有陕西民间书法、绘画、石刻、壁画、秦腔等艺术品,可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期培训项目,因此,西安非常有利于人文社科学生交流,西安交大非常适合工科的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
 
    二、经济全球化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大变革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成为大家的共识。西安交大十分重视与国际上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我们与欧盟一些国家建立合作想法,与一流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的有: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CMU、哈佛、哥伦比亚大学、庆应、都灵理工、加拿大UBC、荷兰代尔夫特;日本理研、德国于利希中心、日本国立材料、美国IBM,欧盟窗口项目3项,美国CMB基金会、Ford基金、欧盟科研项目等21项目。又例如:与法国中央高等学校集团4所大学(里尔中央理工大学,南特中央理工大学,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和巴黎中央理工大学)签订校际学生交流协议;医学留学生学历教育开展早,规模大,采用全英文授课,目前我们的学生来自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苏丹、坦桑尼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建设英文授课课程,提高英文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引进美国MIT优质课程资源并实施教学,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
 
    三、与上海经合五国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设想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卡即可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有着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我们愿意开展与上海合作组织的高等学校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多领域的人才培养与交流。我们可以开展大学之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者互访、教授互聘等合作研究、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一系列活动。
 
    不仅在我们学校具有的工科优势领域,也可以在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经济、医学等地域优势领域,也可以进行人才培养的交流,可以是单方向的来华留学,也可以是双向的互换交流,可以是短期的科研活动和课程学习,也可以是联合培养的方式。
 
    总之,高等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对国家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能力,更有利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国家之间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谢谢大家!
<返回>
 

版权所有 ©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电话/传真:86(10)68909380 E-mail: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