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活动背景 关于年会 年会日程 与会嘉宾 合作计划 展位招商 图文报道 关于我们 参会指南 魅力成都 English
魅力成都
历史文化景区
特色街
茶馆/咖啡厅
健身场所
休闲场所
 
魅力成都 > 传媒教育力量论坛--面临新媒体挑战的传媒教育
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教授蒋晓丽发表演讲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在成都我所在学校的城市和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一块儿来谈新闻改革的问题。

我要谈的话题是媒介巨变环境下的新闻环境改革的一些思考。在谈这个话题前我想先谈几个我们2013年中国传媒界发生的事例,一个是2013年是4G的网络建设年,按照他们的计划在2013年,要在一百个城市里面建基站20万个,覆盖的人口大概是5亿,当然我们知道现在还没有开始真正的启动,据说11月份发牌。第二个事情是我们都知道201387号,我们21世纪经济报道的创始人刘洲伟,通过微博宣布他辞去21世纪传媒执行总裁,在新媒体领域二次创业,今年很多资深的传媒人都在胜利大逃亡。第三个事情是201389号在微信的平台上,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媒体人罗振宇,在微信上办的《罗辑思维》发起了会员收费,,据说一天之内收入160万,原来是复旦大学,现在是中山大学的张志安(音)教授,他的平台还没有收费,但是我们知道他的粉丝节节升高。第四个我们都知道今年的解放和文新报业集团整合在一块儿,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我们这样一个传媒的核剧变的欢迎,这样一个挑战已经深入到我们体制内,我们也知道他们这样一种整合,可能就是一个新媒体,刚刚廖圣清教授讲了很多,他是从上海来的,可能对这个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说从这几个事例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来说,互联网的技术、移动终端的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确实导致了我们传媒业正在发生剧烈的核剧变,它的能量肯定是辐射到我们传媒的方方面面,从传媒的功能定位到内容的架构,从传统渠道的革新到受众的定位,都面临着极大的、颠覆性的变革,刚刚高钢教授给我们说的很震撼。

当然,这样一种剧变的环境,肯定是我们作为传媒教育者深切的感受到了我们现在传统教育的危机,不过美国资深的媒体人亨利说,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下,我们的新闻行业也由此进入了一个黄金的时代,因此我们传媒的剧变只能使我们的新闻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发达,更加的立体,更加的多样,当然也更加需要我们初涉新闻的专业人才,在PPT上,刘洲伟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十年的话,如果不出意外,报纸这样的东西可能会断送在我们这样一代人手上,也不是什么悬念,我们知道他是传统媒体起家的,我们还年轻,报纸却老了,挽歌隐隐传来,正是仓皇辞庙日,耶稣失去教堂,世界将会怎样?也许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但如果失去的只是锁链,你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美丽的世界,新闻部死,报人涅磐。正如美国学者谈到对新媒介将改变新闻和大众传播的教学和科研,改变新闻教育者的工作方式,改变我们讲授的内容,改变新闻院系和其他高等教育的结构,改变新闻教育者及其公众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面对这个剧变要怎么办?尽管改革非常的艰难,但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必须去进行,这个路程可能非常的漫长,但是我们一定要起步,千里之行始于脚下,我现在要谈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要具体做点什么。

首先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在目前真的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剧变,我们也不能说我们不走这个路,我们还要脚踏实地的做一些事,首先在办学方式上要走出校门联合办学,这可能也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办新闻教育,很多学校有很好的设备,有很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种设备和条件经常不断更新,很快会老化陈旧,它的投入和产出比也不高,所以说能不能我们建立一个共同体,让大家抱团取暖,特别是有一些知名的高校牵头,建立一些实践平台,共同来投资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当然这是一个设想,在美国也有这方面的尝试,就是卡耐基基金和耐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最开始有五所高校一起来联合,一些学校联合做了一个计划,这样一个计划每年学校的优秀学生都可以在这个计划当中,拓展他们的新闻课程,还有校媒联合,现在很多学校都给媒体建立了这样一个实践基地,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还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我们也不妨看看美国,美国在这方面是比我们走得更远,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教学医院的方式,我们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自己办媒体,国外很多学校这样做,还有跟媒体联合,比如说纽约大学的新文学教授给纽约时报合作,带领学生共同营运了这个纽约东村(音)的网站,使这个网站成为颇具公信力和影响力,我们国内的是不是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想办法真正的进入到新闻实践中去,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

第二个是我们招生方式上兴趣为重,在职学习,因为新闻传播学科对人才的要求确实跟其他的学科有不一样的地方,它不仅要求我们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有很好的新闻传播业务水平,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同时还有一个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讲究,就是你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行业,也就是说虽久死而不悔的要选择这个职业,就像孔子说的“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能有人真的喜欢这个行业,我们允许转专业,或者搞双学位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办法我要说的是在职培训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方法,包括专业学位等等,对在职学习多提供了一些渠道,但是从现在来看,这个渠道还是比较狭窄,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行业,它对我们从业者的知识更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一辈子都要学习,学用要兼顾,这一定是我们初涉新闻人必须有的特质,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当下的传媒剧变的环境下,我们很多从业者还是需要知识更新,有人从进化论的逻辑来谈传统媒体,以及我们传统媒体的传媒人转型的时候就断言,要把传统媒体改造成新媒体,甚至在他们的微信上发布传统媒体知识的殡葬业,事实上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传媒人其实也有一个再学习的问题,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对这一块,除了我们要像实践学习,实践的从业者有一个再回路的问题,因为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远远慢于知识速度,这样有一个更好的机制,让我们从业人有一个不断学习的机会,我们知道现在的公共管理这个领域,这个学科也在折腾,折腾什么呢?除了我们说的专业学位以外,还有应用型的博士学位,我们知道工科和医科有应用型的博士学位,我认为我们这个学科也应该有应用型的博士学位,对已经从业的人敞开大门,给他们一个重新学习,重新再造知识结构的机会,因为他们真的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都要面对这个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调整。

第三个是在专业设置上,我们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想,根据新时代对这个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我们主张各个学校的新闻传播学的教育,从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大胆的进行创新,比如说人文底蕴深厚的学校,你可加强与新闻传播学与人文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四川大学就是不幸,被迫的走上了这条道路,因为我们都知道从98年开始,被迫成为文学与新闻学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悲哀和不幸,但是我们要求生存、发展,在这样的模式下就只能去融汇,去利用这个资源,大家知道最近一次学科评估中,我们取得比较高的名次,我们也很吃惊取得那么高的名次,其实我们是整合了人文学科的资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点特色和优势。鼓励各个学校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办出特色,比如说有的社会科学资源丰富的学校,在社会科学这一块去下工夫,还有有一些自然科学也非常丰厚的学校,我们可以更加全能型的人才的培养,不光是有人文素养,还有我们的新闻传播学很好的知识结构,还有是我们的技术。这一块是应该鼓励各个高校去探索自己的路径,把不利的因素变成有利的因素,因为我们这一块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原来我们说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然我们会遭到业界的抵触。

接下来是师资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确实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师

资队伍,有从业经验的人应该不是怠惰,我

自己回想了一下我80年代开始,80年代中的时候进入到新闻领域教新闻编辑,那时候

我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感,为什么?我是从学校到学校,我尽管当时在重庆日报干了两年,但是不被承认,每到假期就要到四川日报实习,那时候强烈的危机感,我觉得其实真的要鼓励大家有这样一个从业的经验,无论是什么样的从业经验,同时我们也要把业界对新闻教育有经验的资深传媒人请进来,我们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要继续的贯彻。另外就是我们老师自己的再学习,确实在新媒体技术剧变的环境下,我们老师的知识结构也是需要脱胎换骨,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我们老师不光是走到媒体去,我们同时要有相关的机制,让我们老师不段的学习,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比喻,说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也罢,还是传统媒体也罢,我们奔向新媒体,拥抱新媒体,如果我们老师不继续学习,不继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势必会被淘汰。我们也有一个终身学习,脱旧入新的问题,这个也很残酷,我们也要考虑什么东西是我们的道,即使是传播媒体这艘大船要沉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什么东西上路,这是不变的,我们的独门绝活一定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

我今天说的这些是比较形而下的,我们怎么在现在的情况下做一点事,非常高兴今天能听到在座那么多同仁、专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相信能给我们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带来更多的创造的推动,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会议现场速记整理而成)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系主任廖圣清发表演讲
传媒论坛互动
 




























 

版权所有 ©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 话:86(10)68909380 传 真:86(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