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活动背景 关于年会 年会日程 与会嘉宾 合作计划 展位招商 图文报道 关于我们 参会指南 魅力成都 English
图文报道
开幕式暨全体大会
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
早期教育国际论坛--多元文化与早期教育
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培训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与供给
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
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下)
传媒教育力量论坛--面临新媒体挑战的传媒教育
晚宴
闭幕式
参观盐道街中学
参观盐道街小学
参观金苹果幼儿园
参观熊猫基地
花絮
 
图文报道 > 传媒教育力量论坛--面临新媒体挑战的传媒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发表演讲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们觉得这样一个论坛让我们能瞩目于整个新媒体环境当中,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代,整个网络数字技术正在对国际范围内的新闻教育产生结构性影响,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加之中国社会变革的变化趋势,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面临全新的环境,我们可能不得不思考一些重大的问题。

整个网络数字技术今天应该说三个趋势是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整个互联网的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交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得以实现。第二是智能编写终端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社会的应用个人平台,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已经跟美国一样,位于世界前列,全球智能手机总量中,中国人手中的智能手机已经达到了20%,第三个我们能看到大技术为基础的云计算的发展。极大的推进人类的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这三大技术的集成今天已经完全改变了人类信息交流的物理结构和效应。

我们看到四个方面的变化,网络的融合,信息结构出现了;第二个是微传播,信息集散的个人技术单位开始变化;第三个变化也非常深刻,这就是泛关联,整个信息集散的社会能量开始集成,网络的社会属性呈现;第四个变化我们感觉到兴奋,这就是大协作,在整个互联网的基础平台上,人类信息创造的全新的技术平台开始生成,这些变化对今天的中国新闻教育应该说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看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间,我们看到大家都在思考,今天培养的人如何满足职业新闻机构的用人需要,乃至社会各界的用人需要,这时候我们能看出他们呈现出很多重要的能力需求的特征,因为未来的信息传播过程,我们相信大概是由多元纬度支撑,信息的组合方式一定有时空的多样,展示的方式会以媒体的多元纬度。采制的方式会有工具的多元纬度,获取的方式有终端的多元纬度,信息的生产方式也有协作的多元纬度,使用的方式有目标的多元纬度,我们整个人类新闻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乃至教学进程我们都会感觉到发生重大的变化。

今天要关注下面四个方面:第一、我们要关注网络技术对媒体形态融合性的影响。第二、要关注社会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广泛性需求。第三、我们要关注其他学科与新闻学科之间的交互性渗透。第四、我们还要关注信息传播始建于理论探索的延展性趋势。在这样一个完全改变的环境中,我们需要突破四个的局限。一个是我们按照传统媒体形态进行专业划分的教育认知局限,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中国新闻教育界今天已经做着非常具有智慧的探索;此外我们需要突破传统新文学,以新闻机构为核心研究客体的实践认知局限,我们大家能看到在Web2.0为基础的应用后,个人的公共传播能力加大,在网络结构中超越时空位置,形成巨大的社会组织能量,我想这些事情今天在公共信息传播中所显示出来的全新态势和它的综合性的社会运行能量,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了;此外我觉得我们需要突破经典传播学观察视角与方法认知局限传统的新闻学对人类的科学认知实施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今天在技术的推进下,它的局限也日益呈现了,我们感觉到它整个的理论边界,外延和内涵可能都需要新的智慧拓展;此外我们需要突破新闻学科壁垒森严孤立发展的学科认知局限,多学科今天已经渗透到整个的新闻传播学科中,新闻传播学科的学者今天也在奋力向其他的方面实施借鉴,整个新闻教育的理想目标,我觉得从教育进程和人才培养的功利目标来看我们要考虑这几个。第一个是:建立适应专业实践发展趋势,参与社会科学基础支撑能力建设的学科架构,这个事情今天是置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学者专家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建立起适合中国社会发展运行进程和信息传播进程的特点、规律的,具有说服力的学科体系。这个事情重要,我注意到社会科学界有人简而言之的提出,传播学今天正在日益演进为社会科学的第二哲学,这个结论有多大的科学支撑我觉得恐怕还需要认知,但是从非传播学科的人口中提出,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兴奋,也是一种压力,我们要建立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机能的师资队伍,师资是支撑教育的核心力量和引导力量,在新闻学院的建设中也多次提出,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变局需要全然的眼界和胸怀,当然最好的是我们更新自己,如果更新自己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时间的挑战之际,我们至少要拥有眼界和胸怀,此外我们要建立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功能可扩展的实践性平台。这些在今天中国的学科发展中,我们看到诸多的新闻机构都在做努力,我们看到

大家在整个的本科教育体系中实施的多元探索,给予我们极大的兴奋和启发,我所为之服务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应该是从3年前开始跟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开始实施双学位班的联合建设,两个学院各选取15个学生组成实验班,打造联合课程体系,培养跨学科的人才,今年学校的动作可能会更大,实施全新的人才路线培养土,打通全校22个学院的课程教育,这种通识教育正在被实践,我们知道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等都在进行探索,这些事情对我们会有重大的启发。

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推进,今天大家有所共识的,我们要完成三个方面的融合。一个是:与新闻事件的融合。一个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此外是:与国际社会的融合。这三个融合是使我们今天的中国新闻教育获得源头之水重要的思维路径,这些融合实现以后,可能能使我们基于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历史财富,能够开拓新的疆域,中国古人讲“变则通,通则久”,我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我们必须变革,今年年初我到美国的时候跟教务部门打了一个电话,因为我们在去年10月份,全学院的教师实施了一个课程体系的审视性

的讨论,我们对国际范围内的新闻院校的体系变革进行了对比,我们能看到的技术途径,整个的方法体系都在发生改变,他们也面临这样的挑战,包括师资队伍,但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资源,能把更多的具有才能的,了解今天技术发展,业界发展,包括整个社会发展的这些人才引入到课堂上,中国也开始了这个计划,最近实施的“千人计划”让我们觉得兴奋,当然我觉得这个量还是不够,我们真的需要多学科的融合,需要我们自身向着我们未知的领域实施行进,当我们具有这样的一种改革意识,我们会创造出全新的境界,并且在全新的环境中尽守我们的职业责任。

谢谢各位专家!

(本文根据会议现场速记整理而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主持论坛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发表演讲
 




























 

版权所有 ©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 话:86(10)68909380 传 真:86(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