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活动背景 关于年会 年会日程 与会嘉宾 合作计划 展位招商 图文报道 关于我们 参会指南 魅力成都 English
图文报道
开幕式暨全体大会
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
早期教育国际论坛--多元文化与早期教育
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培训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与供给
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
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下)
传媒教育力量论坛--面临新媒体挑战的传媒教育
晚宴
闭幕式
参观盐道街中学
参观盐道街小学
参观金苹果幼儿园
参观熊猫基地
花絮
 
图文报道 > 传媒教育力量论坛--面临新媒体挑战的传媒教育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系主任廖圣清发表演讲

  

新媒体技术日益对社会产生广泛的、重要影响,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更加自由、多元,信息传播中的传、受关系也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受众已不再局限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大家所熟悉的与此相关的一句话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记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全民都在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到底有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我们对受众怎么看?这应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如此普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推进新闻报道的平衡性,促进受众从大众转变为公众;使全民成为知情的、有判断力的公众。

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我们形成了关于受众的不同看法。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受到大众社会理论的影响,把受众看作是社会层次比较低的、乱七八糟的一群人,由于社会的变动,他们与原来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分割,是被动的、并容易被媒介所操纵。当下,我们在进行有关受众的思考中,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媒介涵养公众理性,将受众从大众层面培养到公众层面,这应是我们整个社会需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

我们今天参与的教育论坛很重要是探讨有关教育问题。教育是有多种方式的,媒介也是其中很重要一种方式,大众传媒是继家庭、学校、教会之后出现的又一种能够承担教育功能、教育责任的社会机构。大众传媒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这里列举两位学者的重要的思想,一位是丹尼斯·麦奎尔,他认为大众传媒是社会关系和经验的中介,另一位是哈贝马斯,他认为大众传媒应该成为公共领域中的一种实现机制,它为公众提供信息发布、进行讨论、争辩的平台。

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媒介如何担负起引领受众从大众走向公众的角色?新闻传播学的媒介效果研究提醒我们,需要从媒介对受众思维的影响角度,思考增进新闻报道的平衡性进而涵养受众的理性。从媒介效果研究来看,有两个经典理论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他分析了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对应着某一种主要的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印刷媒介的出现使得更多人个体化阅读(印刷媒介),逻辑思维得以强化,也对整个社会的个体化产生重要影响。另一个经典理论则是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他考察了电视对人们关于现实的感知的影响,发现人们看电视越多,在对社会现实的评估中,越趋同于电视所描述的社会世界。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媒介对我们的思维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传统上,我们讨论新闻媒介和新闻传播的时候,强调更多的是受众的知情(权),这个话题依然重要,要完美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在目前人人皆记者的新型信息传播格局中,我们更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受众的理性和批判性。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协会对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有许多的差异性,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根本性原则,其中包括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明确性、对公共权益的保护、形成舆论的责任、搜集与呈现信息的标准、尊重消息来源的完整性。同时,从受众对新闻媒介信息的规范性来说,主要反映在对媒介信息的完整、正确、平衡和多元方面的需求。这都可反映出,作为客观性的重要构成的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在新闻报道中及其对受众理性的培育中的重要性。知情的、有判断力的公众的形成,有赖于新闻报道平衡性的加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勇发表演讲
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教授蒋晓丽发表演讲
 




























 

版权所有 ©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 话:86(10)68909380 传 真:86(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