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活动背景 关于年会 年会日程 分论坛 与会嘉宾 合作计划 展位招商 参会指南 关于我们 图文报道 媒体聚焦 English
图文报道
领导会见及新闻发布会
开幕式暨全体大会
国际幼儿教育论坛
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论坛
国际合作与民办教育新格局论坛
欢迎晚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
区域合作校长论坛
国际艺术教育创新发展论坛
闭幕式暨成果发布会
参观活动
 
图文报道 > 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论坛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演讲

 张世平:尊敬的旭明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我以经典育人为题目,对这次分论坛的主题谈一谈我自己的认识,同时以此完成旭明所长给我的命题作文。我先想做一点试题的工作,说说经典,我们在网上随便搜一下,关于经典大体上的说法,比如说自圣贤述作是一个盛典,祭祀之礼,制于圣人,载于经典,我觉得圣人和经典是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积存下来的精神和思想财富,凝聚在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以语言文字形式体现的记载思想、记述事件,表达情感的各类韵文散文作品中,其中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称之为经典,这个说法八九不离十,大体上阐述了经典的含义。我要做的试题之二就是传统文化或者说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很深刻的,很科学的定义,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觉得历久弥新作为一个重要的特点,它反映了经典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这样的话就回到了分论坛的主题,传统文化继承和教材建设,因为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因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诣,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的一个思想还因为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所以我认为教材应该是经典的保护。我注意到在分论坛,此前各位嘉宾的演讲内容中,频繁的援引习近平主席最近对经典和教材相互关系,相关内容的重要论述,在这儿我也还要重温大家共同学习,在PPT上有展示,我就不读内容了,这算一个小小的话花序吧,我和念鲁秘书长有同感,一个多月前旭明社长交待任务,9月9号的上午我用短信把我的题目报给了旭明社长,他表示首肯,下午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习近平主席在北师大视察,关于经典和教材相互关系的论述,自然感觉到欢喜鼓舞,今天的这个选题也可以说并不是落实总书记9月9号讲话精神的一个成果,当然我也不敢说所见略同,我只能说习近平主席的主张,在我们的国家,在语言文字界,在基础教育界,在教材编撰界,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另外我想习主席很不赞成的,也是旭明社长我了解的,和我本人也不赞同的,从这一点我们也算是属于总书记赞成的范围里面吧,我这儿可能说得是不是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回到题目上经典育人,我想从三个方面讲一讲我对经典育人的理解。

    首先是知识育人,我在PPT里给大家展示了一段孔子的话,这里面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在传授培育人才,再有是伦理育人,经典中蕴含了很多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它实际上像总书记说的基因,像念鲁秘书长说的深深的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植入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血液之中,比如说我这里面援引了一些都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到的中华传统的古文和诗词,《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啊。再有《陈情表》,描写的祖孙相依为命这样的亲情,千年以来感人至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说身居茅屋,心怀天下寒士,也是一种非常感染人的情怀。第三个是审美育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间说到了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他和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是分号相连接,但是提到了,这些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我们《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刚刚刘主任说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把月光,把故乡和一个少年的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我觉得他是从审美的角度非常感染人的,像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和上面的刺勒歌大意相似,南朝明歌非常的清丽,它把江南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岁月如流,人生短暂,时不我待,要抓紧时间努力奋斗建功立业,也是通过审美,不是通过一种概念来传输给,浸润给每一个读它的青年学者。杜甫的《望岳》,最后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到山顶,未到山顶,马上要登上去,想象我登上去以后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我觉得对于我们人生也是多有启迪的,我想这些从审美的角度也是培育人的重要方面,经典在这个方面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个词用的适当不?图书丰富到泛滥,阅读质量严重下降,平视、俯视,网络看书让我们的知识碎片化,在轻松的浏览之中,在读图的时代里,我觉得学习读书有了另外的,不同于传统的含义。教材是用来学的,书本是用来啃的,教材无疑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精读,经典甚至要背诵,我们要研读、攻读、啃,这样的字眼其实就是和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我们平生高山仰止的情怀,我想经典在教材中间保留很传习,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材展示并且被继承,这个就是我们把经典选进教材的目的所在,我想也是我们这次分论坛讨论传统文化继承和教材建设的宗旨所在。这是几年前教育部的一个漫画,它的主题是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我没有看时间,不知道到时间没有,我就说这些,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看了至少还有两分钟,我知道您一直搞语言文字工作的,这是很专业。在继承中华传统文明当中,刚刚杨秘书长抛出的问题我求您给答案,他说现在浩瀚的古代典籍当中太多东西,应该吸收好的,扬弃不好的,在吸收好的当然还有一个特别多的过程,您给我们说说,您认为最精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吸收什么东西,或者您给我们推荐几本书也可以,几篇文章也可以,让我们心里有点谱。

    张世平:这既难答,又不敢答,你像推荐书,网上在说习总书记在开书单,别人我则无其感。至于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我注意到我们这个论坛用的是传统文化,我们看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我想其实传统文化和教材建设自然是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传统文化有净化,有糟粕,有需要扬弃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说古代的经典流传到现在,现在人其实是依据着现在生活的需求来做选择,有的在古代,不在人口作为经典,现在人渐渐的就只作为历史文献,在学习传承它的意愿就已经不足了,我觉得在时代的发展中,它的实际上渐渐的被扬弃了,我认为刚才我们援引的中央的文件中“历久弥新”,我觉得其实我们不用下定义的方式说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经典有历久弥新的特征,它永远是吸引人的,永远是有价值的,永远是被人们所喜欢的,我想能不能这样。就跟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可能难以说一二三四我喜欢你四个方面,他是不是有一个综合的特征,我想经典的历久弥新,容我在这儿偷一个懒,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情况?

    主持人:我觉得四书五经应该算经典,至于说里面有一些糟粕,不是都和现在的先进文化完全一致的,但总的来说像四书五经传承几千年下来应该视为经典了。

    张世平:但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献,是构成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石,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特征、文化特征,对于现代人说这里面还是需要甄别的,小学的时候没有必要像以前的私塾一样,那样摇头晃脑的全盘背,全盘学习,我想研究者的学习传承和学生的学习可能还不一样,即使是像四书五经,可能里面的精要部分和现在更加契合的部分,我想可能是我们在教材编撰中更多的要选择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把四书五经作为我们的教材不就是了吗?实践证明可能这个有点不大合适,还是要选择,我想对四书五经在肯定它价值的同时,还是要分析,要选择,要根据我们现在的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学习目的,在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先后取舍,我这么认为的。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演讲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演讲
 
 

版权所有 ©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 话:86(10)68909380 传 真:86(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