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吴玫主旨演讲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整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今天就我对国际教育和国际学校课程一些观察和研究,为大家作一个分享和汇报。

  今天咱们整个论坛大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首先我们知道在美国和欧洲疫情还在进入第二波肆虐,所以后疫情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我们观察国际教育,我们发现有一个转向,这个转向是从疫情开始,甚至在开始之前就有的,我们的国际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教育的话题,它融合了很多整治的语言或者是整治因素,我们之前只需要关注学生成绩好不好,包括他的家长有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我们就可以把学生送到外国的大学去。外国的大学也是从经济的视角来考虑,非常欢迎来自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学生,所以我们考虑的因素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从2016年开始,我们的留学事业里面越来越多政治因素,当然是以美国为代表,在留学专业包括留学生入境的限制,特别是疫情开始,还有包括对军工类院校的专业做出了很多的限制。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政治的因素来牵涉到留学当中去,在国内我们要发现从2018年开始,在国内以政策为代表的政治类也加入到国际教育的办学当中来,所以这样的一个变化,或者是这样的一个复杂性,是我们国际教育从业者必须要认识和面对的。

  第二个我从一个学术性的角度给大家看一下,会有这样的一种共同的感觉。刚才我们从外在的局势部分,从学术来看,一本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即便在6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正处在冷战当中,但是它们都是强国家,这种是国家视角的一种取向,这种取向到2000年戛然而止,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它可以一夜之间就没有,是不是制度是最重要的。所以从90年代开始我们看到的政治学的专向都在探讨制度,这样的研究取向到了2008年中国崛起了,中国崛起之后大家发现它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没有所谓的好的制度,而且在90年代苏东剧变的民主化浪潮的新兴国家里面,他们的进展,所以大家在想中国的经验是不是又在引导我们应该是一个强国家的概念。正在此时美国提出了美国强大,中国也提出了强国战略,所以到了由制度向强国家的发展道路,这个跟我们国际学校的发展和国际教育事业的推进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说跟我们有关系?在这里面我们要强调一个强有力的强国,强国的重要性会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是对秩序建构的重要性,第二个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功能,第三是发展经济。因此我们在看到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时候,这个跟我们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关联就非常紧密了,我们先抛开国外的国际局势的强国家的管,我们先看中国的强国论。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事实,现在整个国家正在朝向强国发展,中国独特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上一次在北京新发地,还有这次在上海出来唯一的一个,我们使用了动态清零,只有强国政府才能做到的防疫手段,能够给我们保证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环境。我们在这个强国战略之下看一下相应的跟我们有关的教育政策,实际上这部分对我们上午张力主任包括其他专家的一些解读,两个一百年,不光是公立学校,不光是高等教育,大学的发展是需要围绕和关注的,实际上是中国在2050年要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禾教育都应该围绕的核心议题,就是这两个百年。如果我们把国际学校自己自学的纳入到中国发展的各级各类学校大的框架里面,我们不能抛开两个百年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它的内容我就不展开了,因为上午专家有很好的解读。

  在此之下,我们民办学校或者是国际学校办学者最心痛的两个政策,因为国际学校横跨两条线,第一条是民办教育,第二是国际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后民办教育哀号一片,国际学校将何去何从?在中国没有一所民办学校是捐资办学的,百分之百都是投资办学,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凡投资必要有所获益,如果非赢利这个路要怎么走下去?所以这个非常让我们疑惑甚至是痛苦慌张,紧接着这一层的慌张还没有结束,在2019年的7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样的政策下,又出现了一个卡脖子的政策,也就是我们不能够实现境外教材。大部分的国际学校都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且大部分的国际学校品牌口碑、市场宣传全都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国际课程。这个政策的出台几乎让国际学校无所适从,这一条出来我们怎么不知道怎么样,因为已经从学校的举办、运营、资金已经深入到了课程和教学,而课程和教学是一所学校的命脉,我们要怎么办?所以这是两个非常让我们绝望的政策,分别在2018年底和2019年中出台。在之后不久我们就进入了全球新冠疫情,我们发现政策的寒冬虽然在疫情到来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和冲击,但是似乎在政策来看有从严冬向回暖的春天过度的阶段,因为在6月18号教育部等八部门对外开放这个,这个里面我们看到非常重要,我们办国际学校的举办者,还有国际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中国的政策是非常无感的,我们不爱听这些政策性的话语,认为它都是一些套话,但实际上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以后的规划,恰恰蕴藏在这些空话套话里面,所以大家从今天开始,从论坛结束开始,要学会摆放几本影响国际教育政策的文本,并时常翻看一下。在着力破除机制体制障碍这块,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破除这个障碍,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表述,实际已经在推进了,今天上午两位创校校长都有相应的精彩发言,我们可以听到,而且这样的一个改革开放的力度和中外合作的力度还在加强,我们大部分是属于基础教育领域,这个里面有一个刚刚李局长讲到的人文国际理解的激励,也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因此这样一个命题的提出给我们一个希望,就是中国在教育在培养人的目标上,没有说我们要回到原来的闭关锁国的情况,它仍然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个从刚才的讲话里面深刻体会到了,有近千所的学校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基地里面。第三个要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体系,这个后面有一句话,是优化国际汉语传播,所以我们一般看这样的一个政策文件会认为它是不是类似于孔子学院,是不是类似于把我们的汉语课程最多包装一下推出去,打造一个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但实际上这个之前没有限定,之后只是提了一下优化汉语为传播,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去关注这句话,如果在后面国际学校能够打造出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并且能够开发推广到全球,我们是适应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展望的。这个是6月18号似乎春天即将到来,在9月5号举办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坛上,咱们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司长,以半官方的论坛发言传达出来了中国仍然要致力于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借鉴,所以我们看到整个国际交流这条路并没有因为前两个政策的卡脖子,而不能够再看到未来,看到好的发展方向了,是有的,并且还打造了几个示范性的教育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但是,是不是我们又杞人忧天了呢?前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是虚晃的,不允许引入境外教材境外课程,是不是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呢,因为在教育服务贸易论坛司长讲了话以后,我们看到在北京在雄安,在海南等等,同时出现了非常多的国际学校,大家是不是认为完全春天来了?我们再来看一下9月22号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他的讲话也是今天上午张主任着力点的教育是国之大计,我们育才的标准是要为党育才,为国育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虽然今天早晨我们李校长用哲学的语言也收到了于校长的呼应,我们不能够在培养人的时候光看社会本位,我们也要看到学生本位的发展,以及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要,这个是前提。特别是在强国家背景和强国家发展趋势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前提。这个里面就一个问题,我们国际学校历来要培养的是,世界公民和强国战略下的,我需要培养中国公民之间到底做何选择?这是摆在我们前面的命题,而这个命题不可回避,是不是有一个先后的问题?还是有一个主次的问题?还是有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大小概念的问题,这个交给各位实践者去考虑,我只是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一种强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有一个应对策略?我借鉴了伯顿·克拉克的分析,我们经常用在高等教育的分析当中,大学发展受三股力量的影响,第一股是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第二是市场的力量,第三是学术的力量,我们把它借鉴过来分析一下国际教育发展的形势。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举办民办教育,然后到国际学校兴起,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泥沙俱下玉龙混杂,我们的市场需求够大,中国老百姓对于优质教育,对西方的教育追求,在中国教育市场需求下的压力之大,但是现在要监管了,第一条就是要规范秩序,有序发展,我们国际学校的办学者一方面希望有法可依,有秩序可循,我们可以很好地举办我们的学校,但是我们一方面又暗暗希望水可以浑一点。所以在矛盾心理中我们到底何去何从,这个不由得我们再去迟疑,因为加强监管,走有秩序发展的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定局,所以那个三角形我们借用过来分成国家、市场、课程,三个力量来共同形成一个作用,所以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不等边不规则的三角形,这个作为国际教育从业者,我们要记住的是在这个时代,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强国家发展战略下,国家的使命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而且如果我们朝向政府认可的方向发展,民办学校、国际学校仍然是具有相当的自由度的,第三个我们应该跟国家共振,达到双赢,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更大的支持。到底怎么办呢?在国家和市场这两个力量中,国家现在看起来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牵鼻子的这根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课程,我们要通过打造一个中国国家的课程和外国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运营办学,这个是我们目前的核心。所以中国境内的国际学校或者是国际课程,它有一个发展历程,在1.0版里面只是对于外籍学子上的国际学校,2.0时代我们有了中国公民,包括中国公民子弟进入的所谓的国际学校,目前大批量的国际学校是这样的,开设的国际课程或者是外国课程,现在必须在强国之下走到3.0,国际课程要去本土化或者是中外课程的融合,国际课程本土化这件事情IB一直在做,但是没有这么大的时代强国背景的时候在做,另外更不要说我们的美式、英式、澳式、加拿大的课程应该怎么本土化,我们如果有了共同学校的追求、教育的理念,我们是不是有融合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国际学校在做了,可是做的不是改革课程或者是重新调整课程,我们的做法是把中国的课程和西方的一些小班式教学方法作一个结合,认为这是对课程的改革。如果我们缺这方面的课程就补进来,这个不是课程融合,也不是叫国际学校的课程本土化,因为它是碎片化的,如果只在里面做课程的方法实施的调整你会矛盾,因为课程的理念是不一致的,所以这个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缝缝补补,或者是教学方法上的求新求异。

  到底这样的一些强国战略也好,或者是我们的教育政策,加强监管也好,对于国际学校是冬天还是春天,主要还是看我们是不是能够抓住机遇,如果抓住机遇的话我们可以顺势回归教育本质,因为市场化的逻辑在运营教育的过程中终究是行不通的,还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应该用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市场的规律和市场的逻辑来办教育,刚好可以提升育人质量,第二是可以鼓励国际教育的从业者探索和发现,基于中国经验的强国家国际教育新模式,大家说都卡我们的脖子了我怎么还去探索强国家呢?这个里面我们看到实际中国国内在教育上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改革,包括和谐发展,国际理解教育,还有最新出台的关于教育评价的改革政策方案,全都是朝向国际趋势的,我们没有走回头路,也没有走落后的路,我们的教育发展是朝向人类发展的一个共通的教育方向和未来的,这是我们合作的前提也是合作的平台。另外我们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也势必要研究或者是理解整个世界的情况,各位都是做国际教育的,理解和包容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了解我们学校所在的这片土地在规划什么,即将朝向什么样的道路,我们怎么可能办好学育好人,最后谢谢大家!



To Top